(本文刊登於《熟年誌》2016年4月號)

三位受訪阿嬤3S
阿嬤阿姨們展現縫紉的好手藝,左起王路得、王美蓮、曹寶珠。undefined

口述 王路得、王美蓮、曹寶珠
文.攝 林曉盈

2016年某個假日午後,台南市喜樹地區340巷裡人聲鼎沸,儘管「喜事集」去年十月份才開張,不過名聲早已傳開,此刻熱鬧登場的有賣著傳承三代、依舊用手工磨製的碗粿,也有賣現摘現煮的絲瓜粥、竹製傢具和童玩,每個攤位販售的物品雖不盡相同,但顧守攤位的,有一半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在地人。

市集人群大排長龍,只為兩條魚

其中有一攤很特別,攤位上放了成堆的高麗菜,還有一條條高高掛起、看來鮮嫩肥美的魚,不過趨近一看才知,這根本不是真正的鮮蔬肥魚,而是做工幾乎足以假亂真的鹹魚筆袋、高麗菜包,而這些包包,就是出自於攤位上這些阿姨、阿嬤,她們都是「喜事集黃槿花文創」成員。

「那天甚至還有從澎湖來的,八點多就來排了,我們市集(下午)一點才開賣,」說話的是五十八歲的王路得,是「喜事集黃槿花文創」中較年輕的一員,她回憶:「賣的時候看到那麼多人喜愛,大排長龍,我們也不好意思啊,」除了同理站在炙熱的太陽下烤曬,沒幾個人受得了,還怕遠道而來的人買不到,「所以我們就限量,我老公就說:『賣到那搖擺(囂張)!要排隊,還限兩條!』」

事實上這原是台南市南區區公所的社區營造案,因為公所希望最後以市集的方式呈現,因而成立了「喜事集」,而大受歡迎的「喜事集黃槿花文創」就是成員之一,至於為什麼要叫黃槿花?「這裡的海邊地區以前家家戶戶都會種這個(黃槿樹),第一是以前家裡養牛,要用來綁牛;第二是開花的時候,當地人會把花拿來炸一炸變成小孩的零食,如果有喜事的話,樹葉可以拿來當紅龜粿下面的襯葉。當地人不叫它黃槿樹,而是叫它喜樹,因為只有喜事的時候才會用,久而久之大家就叫這裡『喜樹仔』,」承辦區公所社區營造案的施育宗說明;也因為這裡以前是農、漁、牧混合的經濟村落,設計團隊依照阿嬤們的生活經驗,將菜市場中常見的蔬菜、魚類元素取出,再幫她們克服技術上的問題,最後把她們最擅長的縫紉交回她們手中。

阿嬤們樂在充實自我

加入「喜事集黃槿花文創」前,成員的阿姨、阿嬤們原本在自己的生活圈裡各自忙碌著,像是七十三歲的王美蓮,平常積極參與樂齡學習中心開設的課程,「我愛游泳,卡有動力的,」話語稍歇,一旁的路得阿姨連忙補充:「她還有跳舞!老師幫我們排的舞,像〈追追追〉,還有恰恰,算是樂齡的成果展。」

「喜事集黃槿花文創」的另一位靈魂人物是七十歲的曹寶珠,對於學習,她永遠充滿熱情:「樂齡的課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星期一上畫畫、星期二上講座、星期三書法、星期四舞蹈、星期五到灣裡聽交通安全,我兒子女兒如果要找我,要先預約。」寶珠阿嬤口中的畫畫課,就是「喜事集黃槿花文創」的前身,那時候她們在課堂上做的就是魚筆袋,只不過當時的創作更加無拘無束。後來因為「喜事集」構想的提出,「喜事集黃槿花文創」也隨之成立,而大部分畫畫班的學生也順理成章成為「喜事集黃槿花文創」的一份子。

施育宗回想當初要招募攤位時,阿嬤們的反應是:「這麼老了是不用(擺攤)啦!我現在是飼孫仔的年紀,還跟肖年郎出來擺攤?」甚至她們對於「真的會有人來買嗎?」這件事心生存疑,「她們不相信這個東西可以賣!這種幽默的設計,年輕人應該是會買單,但是因為(阿嬤和年輕人)已經有代溝,一定會有門檻,所以你必須用她的方式跟她詮釋、開始教她們這個東西,」施育宗直言,阿嬤們只是缺乏一個對外交流的平台罷了。

市集開張沒幾次,唯妙唯肖的魚筆袋、菜包,再加上可愛的阿嬤站台,一下子便打響知名度,不過這下可讓阿嬤們忙壞了,「剛開始為了讓大家後面都有工作(車布、熨布),所以我就排在前面,四、五點就爬起來剪布,要不然後面的工作就沒辦法完成啊。我們剪布一定要在前面,既然睡不著就起來剪布。睡眠方面難免有點改變。」責任感很重的路得阿姨說。至於美蓮阿嬤,則是市集開張後沒多久就出了車禍,腿傷曾讓她痛不欲生,後來傷勢好轉,擔心大夥兒忙不過來,便主動要求再度加入手作行列。同樣把大把時間用在手作包的寶珠阿嬤也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這樣啊~(下課後)有空的時候又要做魚包包,都沒有時間了(笑)。國曆過年我兒子要帶我們順便去玩玩,等了很久,都快要給(被)我遺棄了。」

喜事文創,串起阿嬤們新價值

這樣鎮日與手作包為伍,不累嗎?「以前我們喜樹很落寞。如果是住在台中以北的人,都不知道有喜樹,只知道台南、灣裡。現在我們這個魚包包,讓喜樹有小小的一點名聲!」小小的手作包讓原本沒沒無聞的家鄉能夠被外面的世界看見,對寶珠阿嬤來說,這個意義重大無比。

另外隨著「喜事集」好評不斷,各大電子媒體紛紛來報,阿嬤們的真性情立刻吸引不少人成為粉絲,「客人買完之後會說:『阿嬤妳可不可以跟我拍照?』寶珠阿嬤說;她也提到,過去兒子不忍見她為手作包操勞,一度脫口:「妳那麼忙幹麻!那妳就乾脆不要做!」如今看到母親的堅持換得甜美的果實,也忍不住稱讚她很厲害。就連訪談中途,寶珠阿嬤臨時被「外帶出場」,一開始我們還只當是朋友來找。誰知十分鐘後見她重新入座,她竟笑答剛剛來的是屏東粉絲,阿嬤的魅力教我們大開眼界。

在施育宗眼中,「喜事集」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市集活動,「她們不用等到老了,覺得我只能去活動中心、我只能每天去串門子找老朋友。這個平台至少會讓她們比以前開朗很多─因為她們有重新介定的一個價值:她們可以跟年輕人接觸、重新有人肯定她們的手藝、有人願意買她的東西的時候是大排長龍,對她們來講這是她們沒有經歷過的,她們忙得很辛苦,但是那個辛苦會覺得是值得的。」

魚筆袋、蔬菜包…供不應求,頻頻有人探詢是否會在網路販售?施育宗搖搖頭,「我們現在有一個計畫,希望把這一帶的車縫手集合起來,看有沒有機會讓它變成社區的微經濟。未來再把這個東西慢慢變成社會企業的概念…再把它社會公益化。我們現在試著在找基金會,如果有單親媽媽願意,基金會可以買裁縫車,輔導這些個案,讓她們有謀生的能力…」

從一堂美術課開始,喜樹阿嬤們的筆袋、包包,原本是為了成就自己;誰都沒想到,最後竟可能成為助人的公益事業,圓滿了別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喜事集 喜樹 台南
    全站熱搜

    hippos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