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0572_10207967326997169_1588138045014717303_n  

隨著哥哥上小一,我們的親子共讀也邁入新階段,一直以來多所倚賴的繪本漸漸快被圖少字多的橋樑書取代,過去「我念你聽、我問你答」的模式也因應小一上學期前十週的拼音課程,慢慢調整成「你念我聽」,例如每當故事進行到轉折處、或是劇中人物開始對話,我便會指定哥哥為我們三人朗讀(句子不會太多、篇幅也不會太長),這樣的好處一來是讓他更有參與感,而不只是被動的聆聽,二來是注意力也可以停留在故事中久些,三來是增加他課堂外拼音的機會,總之我認為念出聲音對此時的他而言好處多多。

其實在我們過去的共讀經驗裡,橋樑書也曾出現過(不管是台灣東方出版的故事摩天倫系列,或是小魯出版的大盗賊系列),不過當時我們的共讀方式採用「我念你聽」,孩子全然陶醉在故事本身,因此並沒有因為插畫驟然減少、文字增多而有所排斥。於是乎小一開學以來,我們以無縫接軌的方式進入橋樑書世界。

朗讀,從短句開始

橋樑書的類型,我盡量挑選情節有趣、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讓他讀來輕鬆愉快,容易產生共鳴。剛開始讀,大部分還是由我主述,故事進行中,我會將短的、容易理解的句子視情況交由哥哥「代言」,它可能是主角說得某句話,或者是情節轉折的小段落,目的在讓孩子從小處著手。語句念得坑坑巴巴(遇到不認識的字會一直停下來拼音)、語意也經常斷在不該斷的地方(此時注音符號還沒教),這些都很常見,不打斷(但可以協助拼音)、不批評,等他念出完整的句子,我會再重複一次剛才的內容,甚至解釋,讓孩子對情節有清楚的理解。

適時加入朗讀技巧

跳脫拼音,偶爾我也會跟孩子說點有關朗讀的事。朗讀畢竟和用眼睛默讀不同,必須看懂文意,才能讀出感情,而非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把音念出來。所以有時孩子雖然字字發音正確,但並非我們慣用的讀法,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提出來跟他說明,例如兩個三聲的字連在一起時,我們通常會自動把第一個字的發音讀成二聲。舉例來說,「可」、「以」兩個字都是第三聲,但是當這兩個字同時出現時,「可」就會轉成二聲,唸成「殻」。又或者,當句尾出現破折號,代表聲音的延長,因此朗讀時,我會示範拉長尾音,讓他們了解此時此刻破折號代表的意義。朗讀的小技巧,稍微提醒一下即可,事實上我們還是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拼音上頭。

共讀的大人也要調整心態

有趣的是,共讀時弟弟阿迪(五歲)也在一旁,正在學注音符號的他,不會甘心只做個乖乖的聽眾。眼看哥哥會拼音,內心多少受到刺激,對於媽媽經常指派哥哥朗讀,他也躍躍欲試。一開始,媽媽有點小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的拼音程度會拖累我們的故事進度、影響聽故事的興致、延遲上床時間(一直停下來,一個故事要花兩倍的時間才能講完啊~)。不過阿迪也有自知之明,太難的句子會讓他「難以啟齒」,於是乎他會自己搜尋想念的句子,然後主動告訴我:「等下我要念這一句喔!」勇氣可佳。後來我的心態也跟著改變,不再覺得非得要講一個流暢、完整的故事(章節)不可,參與本身就是一件很可貴的事。

進入橋樑書的世界,並不意味共讀本質的消失

順帶一提,繪本並沒有從我們的生活消失。每週五,哥哥和阿迪的老師們會發給班上孩子每人一本繪本帶回家,作為閱讀功課,因此我們的閱讀作息就是平日看橋樑書,週末假日讀繪本。繪本若有注音,通常由我和哥哥輪流念,到了小一下學期,整本書幾乎都由哥哥代勞了。但媽媽還是必須適時地解釋書本內容,也就是說,雖然孩子讀得出字音,但不表示他們已經能夠全然理解故事內容,共讀的本質「陪伴」,並不因書籍種類的不同而消失。

自從學校教了拼音後,哥哥對於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這件事興趣濃厚。有時候阿迪看他寫得起勁,也會央求哥哥當他的左右手,幫他把腦子裡稀奇古怪的想法,一一寫在紙上。今年初,台灣下雪的那幾天,天氣冷到讓人不想出門,小子們自己玩起寫故事的遊戲一個當腦,一個當手;一個負責想故事情節,一個負責記錄下來。

DSC01162s  

 

橋樑書推薦

羅北兒故事集:《大象舅舅》、《貓頭鷹在家》、《蚱蜢旅遊記》(遠流出版)

DSC00917  

蛇和蜥蝪系列:《不吵不相識》、《永遠的好朋友》(青林出版)

DSC00925

君偉上小學系列:《一年級鮮事多》(親子天下出版)

getImage  

arrow
arrow

    hippos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