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

台南測候所1.jpg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農業及工業等各方面開始現代化,飲食也注入新意,台南測候所(今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和鶯料理(今鷲嶺食肆)就見證了這股風潮。

在「胡椒管」裡看天氣

你看過十八邊形的建築物嗎?你知道老一輩台南人口中的「胡椒管」(胡椒罐)在哪裡?答案就在公園路上的台南測候所。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為了軍事、經濟、民生等需求建置測候所,全台灣共設置五個,其中只有台北、台南和澎湖的建築採「同心圓」設計,外觀呈現十八邊形,中央有高聳的風力塔。

落成於1898年的台南測候所位於太平境街(今公園路),三座造型特殊的測候所,目前僅台南測候所完整保留,為市定古蹟。馬路斜對面即為台南中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為台灣最早的長老教會之一,教堂內有全台灣第一台管風琴,至今仍在使用。

台南測候所裡有觀測作業室、地震室、風力塔,早期觀測工作之繁複令人有點難以想像。當時觀測員必須每三個小時進行一次氣象觀測,外加早晚9點各一次,一天總計十次。觀測完後如實記錄各項數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建立氣象資料庫。

有趣的是,預報室提供一項便民服務,讓民眾可以申請氣象資料。原來,有些工作與天氣密切關係,例如營建單位可能因下雨而導致停工,減少的工作天數必須提出有力的證明,這時測候所提供的「雨量資料」就派得上用場了。

台南測候所3.JPG
台南測候所外牆以十三溝面磚裝飾,台南市美術館一館亦同。

台南測候所2.jpg
台南測候所建築底座的黑色花崗岩,原為置身船底的壓艙石。

台南測候所5.jpg
日本人來台後,設立測候所預測颱風路徑,減輕災害影響。

收服政商名流脾胃的鶯料理

走幾步路,來到與台南測候所僅一牆之隔的鶯料理,一棵枝繁葉茂的蘋婆(鳳眼果),豔紅的果莢在陽光下閃閃耀眼,讓人不注意都不行。順著目光望去,便看到「鷲嶺食肆」的嶄新面貌。取名「鷲嶺食肆」是因為此處舊名「鷲嶺」,是昔日府城地勢最高之處,海拔約14公尺,因而取諧音「食肆」,也有「吃飯的地方」之意。鶯料理目前是市定紀念建築,餐廳由台南市政府委託知名的阿霞飯店經營。

鶯料理1.JPG
鶯料理入口。

鶯料理是1912年由日本人天野久吉所創,一開始定位為大眾食堂,販售蒲燒鰻魚飯、壽司、便當等,開業六、七年即成為台南知名的日本料理店。當時的日本皇室或官員來台南視察時,下榻地點在知事官邸,飲食則由鶯料理外送,鶯料理因而有「台灣第一刀」的美名。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時,也指名鶯料理負責餐食,地位不言而喻。

而後鶯料理改建,增設包廂、整建日式庭園,表棟、中棟和裡棟三棟建築也在幾年後陸續完工。1926年鶯料理重新開張,成為高級料理亭,當時台菜料理寶美樓平均每人消費約台灣銀行券2圓,鶯料理卻要價5圓以上,標榜食材新鮮上等、菜式精緻。因鄰近台南州廳(今台灣文學館,曾為台南市政府所在地)等官署之地,成為政商名流聚會的場所,扮演「地下決策中心」的角色。

鶯料理2.jpg
鶯料理的日式庭園。

鶯料理3.jpg
鶯料理的三棟建物由左至右依序為表棟、中棟、裡棟。

鶯料理6.jpg
鷲嶺食肆2018年開幕時,莉莉水果文化館館長李文雄復刻當年鶯料理的報紙廣告,贈予阿霞飯店。

時光飛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鶯料理一度成為台南一中的宿舍,後遭閒置而荒廢,一度面臨拆除的命運。2008年,鶯料理遇颱風強襲,表棟倒塌全毀,中棟和裡棟也殘破不堪。隔年台南市政府輾轉取得鶯料理的管理權,經過一番整修後,開放免費參觀。2016年,阿霞飯店獲得鶯料理的委外經營資格,並於2018年對外營業。

風光一時的鶯料理,歷經風風雨雨,如今再次以美輪美奐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也算是浴火重生了。

華都小吃.JPG
比鄰吳園的上海華都小吃屬江浙口味,曾在2011年入選《米其林台灣綠色指南》,小籠包是店家的招牌菜。

再發號百年肉粽.jpg
位於民權路的再發號百年肉粽,創於1872年,雖也販售麵食羹湯,不過仍以肉粽最為有名。150元的特製海鮮八寶肉粽價錢雖令人咋舌,不過內容物包含許多高級食材,例如鮑魚、干貝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ppos77 的頭像
    hippos77

    我寫,故我在

    hippos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