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
台東的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大門口。
白冷會,全名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是個天主教修會,源於19世紀末,1921年正式成立於瑞士,旨在向貧窮、受剝削、受輕視及失去人權的人群傳福音。1925年白冷會到中國東北的齊齊哈爾市宣教,不料1949年共產黨取得政權後驅逐外籍神職人員,白冷會於1953年被迫離開。同年10月,受台灣花蓮教區費聲遠(Andrew J. Verineux)主教之邀,白冷會的神父錫質平(Jakob Hilber)與司路加(Lukas Stoffel)來到台東。之後,錫質平擔任白冷會台灣區首任區會長,也接下台東縣總鐸區的總鐸,開始了白冷會在台東的傳教工作。
瑞士的神父和修士來台,全盛時期有47位,除了傳道,更濟弱扶貧、興辦學校、成立醫院,為台東現代化奠定基礎。但隨著2014年最後一位會士離開台灣後,再無新血加入,使白冷會目前在台東服務的會士僅剩魏主安(Gottfried Vonwyl)神父、歐思定(Augustin Büchel)修士、葛德(Ernst Gassner)神父和吳若石(Josef Eugster)神父,平均年齡80歲以上。早已視台灣為故鄉的他們,2017年由內政部核准歸化國籍,獲台東縣長頒發中華民國身分證,感謝其逾半世紀的犧牲奉獻。
魏主安神父(1963年來台) 為傳福音,苦心學多語言
生於1931年的魏主安,早在幼年便立志成為神父。歷經七年的神父養成教育及五年的教會學校教職,學成之後的魏主安決定出國傳福音。本來就會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的魏主安,1963年5月來台時,先學台語,後來發現台東的教友說華語和阿美族語占多數,於是下苦心學習,每天在台語、華語、阿美族語上各花一小時,就這樣持續了三、四年,終於可以用流利的華語和阿美族語主持彌撒、傳福音。
魏主安先後在寶桑路天主教聖堂、馬蘭天主堂等處服務。白冷會會長職務為每三年改選一次,魏主安自1979年當選為會長以來,24年來始終沒有間斷。
2003年,在台服務已40年的魏主安,因職務之故必須回瑞士總會院工作五年,當時的他百般不願,台東鄉親也不捨他的離去。返國當天,眾人在機場情緒大爆發,魏主安和送機者哭成一團。2008年,魏主安再次回到台東服務,目前他已隱退安享天年,2020年6月26日在台東度過90歲生日。
歐思定修士(1963年來台) 聽主召喚,植下好時光
故鄉遠在瑞士的歐思定,23歲進入修院,一年後發願成為修士。原本在公家單位負責行政工作的他,因為白冷會會務日漸龐雜,瑞士總會因此派他來台東支援。1963年,聽從主的召喚,27歲的歐思定從基隆下船,搭乘客運,在蘇花公路上一路顛簸,終於抵達台東。來到台東白冷會,歐思定出任會計、出納工作,同時也負責募款。當時的台灣經濟落後,東部更是貧窮,因此必須向德國、瑞士等外國教會團體募款,以改善台東人民生活。
除了繁瑣的日常事務,歐思定也因為喜愛台東的自然環境,培養出爬山的興趣。他因此創立「向陽登山社」,50多年來爬遍大大小小的山,就連向陽山他也登頂超過30次,只因向陽山神似家鄉的阿爾卑斯山。歐思定的另一項興趣是「捻花惹草」,白冷會館環境雅緻,紅花綠葉、草木扶疏,皆是出自擁有綠手指的他,甚至一草一木的來歷都記得一清二楚,因為每一株都是歐思定人生旅途中美好時光的紀錄。
葛德神父(1964年來台) 簡約樸實,奔波東河和蘭嶼
生於1936年的葛德神父,1964年來台,2003年接任台灣白冷會會長至今。葛德奉行簡約樸實的生活,即使已經85歲高齡,生活起居仍自己打理,完全不假手他人。他的三餐來自他自己栽種的菜園,地瓜葉、九層塔蛋外加一碗白飯,就是他的一餐。
葛德在1997年接下東河堂區兼管蘭嶼,因此他常說自己有四個輪子,兩個在東河,兩個在蘭嶼。為教友服務時,摩托車就是他的好朋友。對於時間分配,一個月中他會把三週留在東河,剩下的一週給蘭嶼。只不過,因為葛德年事已高,瑞士總會為了不讓他太過勞累,已不讓他兼任蘭嶼堂區。
已經在台灣生活了50多年的葛德,2019年受訪時曾被問到是否想回到瑞士家鄉?他回答,來台第一年對他來說最漫長難耐,不過現在比較少想到家裡,「現在,我的家在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葛德的舅舅滿海德(Ernst Manhart)神父也曾來台傳教,奉獻青春歲月。1957年他來到台東後,先後在都蘭、泰源、成功等地服務,1991年病逝,長眠於成功鎮小馬天主堂後方的墓園。
吳若石神父(1970年來台) 腳底按摩,傳教親力親為
1940年生於瑞士的吳若石,1968年晉鐸神父。當時的吳若石對於被派到台灣服務有些抗拒,因為他知道來台灣要學習多種語言,自認為沒有語言天分的他,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後來,在池作基(Meinrad Tschirky)神父的鼓勵下,1970年他終於來台。而今他說得一口道地的台語、華語和阿美族語,果真應驗了池作基神父當初的話:「如果你喜歡這裡的人,什麼語言都學得會!」
吳若石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就是推廣「足部反射健康法」。剛到台東的吳若石因水土不服,為關節炎所苦。後來經薛弘道(Laurenz Schelbert)修士推薦書籍,他才努力鑽研足部反射健康法,經過一段時間按摩後,膝蓋疼痛因此減輕不少。
此後,吳若石開始為在地人腳底按摩。1979年,他更進一步傳授「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許多原住民、新住民紛紛加入腳底按摩訓練的行列。學成後的他們因為有了一技之長,穩定的工作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因為上了年紀,吳若石在腳底按摩方面已退居第二線,不過對於傳教宣道,他仍親力親為,常常可以看到他穿梭在長濱各個堂區的身影。
小馬天主堂內部擺設。
小馬天主堂後方墓園,是許多奉獻己身的白冷會會士長眠之地,包括池作基、紀守常、周維道等多位神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