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菜市場,除了販售雞鴨魚肉、蔬菜水果,熟食也所在多有─當場大火快煮的摃丸、口感溫潤的米粉湯、裹粉現炸的大雞腿…,熱騰騰的高溫與氣味和在一起,有時刺激著食慾,有時卻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位在蓮池潭物產館的微風市集(註),販售上以小農種植的青菜水果為大宗,市場逛一圈下來若想填一下肚子,熱食其實也有,只不過種類有限,現煎的豆渣餅和蒸爐裡的肉粽,如此而已。
但有時在市集裡,會看見有一小群人在豆渣餅攤的後方將食材削皮切塊,不一會兒,又見他們下鍋拌炒,再待的更久些,連食物的香氣也開始飄散出來。「咦~這是新設的攤?」為此我感到狐疑,趨前一問才恍然明白,原來這兒所煮食的是待會兒所有工作人員(農家和志工)的午餐。
不過同樣是微風市集,星期六集結在客家文物館的農友們,於中午結束販售工作後可是各自解散覓食的!那麼為何獨獨蓮池潭物產館有提供這項服務?「因為星期天結束(販售)工作後,隔天就休息了,不用急著回家,所以就可以留在這裡好好吃一頓飯!」志工大姊告訴我。
那這裡都是由誰掌廚?有沒有菜單?吃的人要交錢嗎?唉呀我的問題可真多。「她掌廚的!」手切豆腐的志工大姊指了指身旁另一位大姊,她正削著馬鈴薯皮:「有啊,有菜單,菜單都是我想的!」「她常常都在想菜單!走路也想、睡覺也在想!」隔壁另一位忙著將菜豆切丁的大姊接話。「太誇張了!」我以為大姊在開玩笑,實則不然。「這是真的!要煮給五十個人吃的,壓力很大!」主廚大姊說,「不過大家一起吃飯的感覺和兩三個人吃起來就是不一樣!」說著說著,主廚大姊拿出今天的菜單。
仔細一看,居然有六道菜,而且還外加一道甜點,「太豐盛了!」我說。料理用的蔬菜水果全是向現場的農友們買的,至於肉類,則是主廚另外採購而來的。大姊說有時候還會加菜呢!當農產品進入盛產期或賣不完時,農友們就會主動拿來「廚房」分享。而所謂的廚房,不過是豆渣餅爐台後面的一小方空間而已。
廚房裡雖然有大廚負責菜單和採買,但也要有錢才好辦事。「要搭伙的人一個月前要先交錢,這樣才方便我們統計人數和計算採買的量。」管帳的大姊說。但,會不會有剩菜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會這樣,其實是怕大家吃不飽啦,所以吃不完就會讓他們打包帶回去。不過後來這種情況已經有比較好了…」看的出來廚房在運作上,企圖在體貼農友與愛惜資源之間求取平衡。
星期天早上九點多,當微風市集的每個攤位忙著招呼客人,彼時的另一端也早就磨刀霍霍,開始洗洗切切,為午餐的事忙碌。你以為一切還太早?事實上要用兩口爐燒六道五十人份的菜,豈能不提早準備!換個角度想,其實中午收工後大家一起吃訂來的便當將就一下,也不是什麼問題,所以只要想到有一小群人每個禮拜心甘情願為夥伴們的伙食揮汗努力,你就不禁要為這份心意感動!
正午時分,一盤盤美味菜餚即將上桌,這是農友間互相幫助、志工們挺身而出、大夥兒通力合作才有的美食盛宴。若你問我微風市集到底是個怎樣的市集?我會告訴你,它就是一個這樣人情味滿溢的市集。
註:高雄微風市集目前共有四個銷售據點,分別位在鳳山婦幼館、客家文物館、蓮池潭物產館及大統和平店。
相關連結: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